解开e-HR实施困惑的三条锦囊妙计

  这两年有关e-HR的话题很热,但一些公司面临到失败的懊恼,e-HR有什么困惑和苦恼呢?

  很多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当做IT部门的一个项目来实施,从总体来看,成功率有待提高,而且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报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,而实施过程中,达不到期望的时候,会比较失望。

  导致企业实施e-HR软件不成功的表现可能来自这样的原因:一个是很多企业在建设e-HR系统的时候,比较忽视对这个项目目标的明确和细化,负责项目实施的负责人往往可能简单地从网上摘抄一些功能介绍,整合在一起当成需求,而这些,实际上并不是需求,只是软件的功能说明而已。因此,企业自身的目标不清晰、不明确、不细化,而软件实施公司不可能把企业所有的需求都挖掘出来,这就导致项目最后应用不畅的结果。

  第二个原因,就是企业缺乏既懂人力资源又懂IT的内部管理人员,如果这个项目负责人不能综合掌握业务情况,可能就会把整个项目的管理权撒手不管,一律扔给厂商去做,而实施厂商把规范制订和实施等几个权限都集于一身,后果可想而知。

 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用户自身的e-HR项目团队设置。很多企业对e-HR项目团队不太重视,有的企业实施完e-HR系统之后,会让一个岗位成绩不太高或者是兼职人员去管理这套系统,但e-HR系统本身是具有生命周期的,其长短应该随着它的管理以及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,所以要求这个岗位由专长于业务和专长于技术的人员相互配合,才能够让系统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。

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项目失败——很多企业没有把e-HR当做一项工作提到一定高度。很多企业认为e-HR系统只是人事部门的事,而没有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。而实际上e-HR项目应该是一个战略,是全局型的、系统性的,它具有一定的规划期,而且需要分阶段一步一步达到目标。

  更重要的是e-HR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——e-HR表面上看是软件,但其中的信息流贯彻的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,如果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,就盲目地上e-HR系统,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。

  对症下药解症结

  找到了原因,对症下药才能解开症结。信息技术公司的叶继俊给出了三条锦囊妙计。

       第一个是设计。就像技术人员做系统一样,如果设计、分析做得比较好的话,产品的编码、测试和实施就一般不会出框也不会跑偏。因此对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企业来说,在实施e-HR之前,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边界描述清楚,在这个基础之上,再去做产品的选型。

  第二个是要看软件产品是否能够适应以后的需求变化。对于财务软件来说,主要需要适应政策的变化,它只需要在核算的基础上产生变化,相应地进行报表调整,而很少会影响到企业流程跟组织结构。而e-HR的变动比较频繁,而且会影响到工作流程及人员工作岗位等层面。

  第三个要考察软件的集成性。目前一个独立的产品运作企业已经很少了。比如e-HR就需要跟财务、OA等等这些系统进行集成,而越是大企业,在应用上就越要考虑这个问题。

  主要弄清楚这三方面的问题,相关的技术服务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考虑,因为对于企业来说,只要确定好设计思路和目标,至于采取哪条技术路线的产品、获得哪方面的服务,就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。